7月10日上午,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付道林教授应邀参加河南省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论坛暨河南科技学院百农讲坛启动会,并作题为“杂交小麦产业化”的主旨报告。报告会在行政楼308会议室举行,我校党委书记宋亚伟、副校长胡铁柱、农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相关学科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报告会。会议由农学院院长胡海燕主持。
付道林教授在报告中从开展杂交小麦是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的重要途径,创制稳定小麦雄性不育系、搭建高效高质量杂交小麦生产体系是杂交小麦产业化的前提入手,分别从雄性不育系创制,集融合国际上第三代杂交种生产技术(SPT)染色体工程和染色体工程理念于一体的新型第三代杂交制种技术即染色体辅助种子生产(Chromosome-AssistedSeed Production,CASP)技术、杂交小麦生产及高产栽培等进行了最新进展汇报。报告指出CASP技术克服了现有杂交小麦的缺陷,实现了杂交小麦的创新性技术突破,将确保小麦杂交制种的可靠性和高效性,驱动杂交小麦得到规模化产业应用,杂交小麦的改良升级及产业化,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付道林教授整场报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逻辑严密,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在场师生都感到报告信息量大、受益匪浅。
胡海燕在总结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杂交小麦对于小麦产量提高的重要性,对付道林教授团队在杂交小麦中取得新结果表示祝贺,希望我校师生从付道林教授的报告中学习宝贵经验和科研思路,激发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水平,助力我校学科发展。
付道林教授简介:付道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杰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小麦种源创新、基因挖掘和生物育种研究,在国际上克隆了首个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36,在Science杂志发表。2008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主持克隆了国宝太谷核小麦雄性不育基因Ms2、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8和YrNAM,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太谷核不育基因Ms2的研究成果名列“2017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媒体分别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
(图片/张沁斌 初审/胡平 宋普文 复审/朱启迪 终审/胡海燕 于江傲)
上一条:河南省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论坛学术报告(六):大豆耐盐碱高效高产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
下一条:河南省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论坛学术报告(四):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温度适应性
【关闭】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 Email:nxy@hist.edu.cn
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4033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