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管理队伍
  • 师资队伍
    • 双聘院士
    • 中原学者
    • 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
    • 教授
    • 副教授
    • 高级实验师
    • 教师名录
  • 学科专业
    • 专业简介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科研平台
    • 标志成果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建动态
    • 组织发展
  • 团学工作
    • 团委
    • 学生会
    • 团学活动
  • 校友风采
    • 优秀校友
  • 下载中心
    • 教学
    • 科研
    • 党建团学
学院新闻
>教学动态
>科研动态
>社会服务
>团学风采
>就业信息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河南省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论坛学术报告(七):作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与思考
2024年07月12日 17:02 (点击数:)

7月10日上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宗媛教授应邀在河南省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论坛暨河南科技学院百农讲坛启动会,并作题为“小麦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与思考”的主旨报告。报告会在行政楼308会议室举行,学院教师及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报告会。会议由农学院执行院长胡海燕主持。

宗媛教授在报告中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起源讲起,为大家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基因编辑技术从随机到精准的发展,以及引导编辑体系的建立。她详细介绍了胞嘧啶碱基编辑器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的应用,该编辑技术体系对应地可在基因组中的靶向位点实现C>T或A>G的碱基编辑,这类碱基替换在作物基因精准编辑和人类遗传疾病治疗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介绍了作物基因编辑的挑战与展望。宗媛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详实,涵盖了前沿的理论、精准的数据以及生动的案例,引起了与会科研人员的广泛兴趣。

胡海燕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基因编辑是未来作物育种的方向之一,宗媛教授的报告不仅看到了这项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其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的关键作用。希望大家以宗媛教授为榜样,紧跟学术前沿,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解决现代育种卡脖子技术,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宗媛教授简介:宗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9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中科院优秀百篇论文;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编辑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以及小麦精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Genome Biology等期刊。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等。

                                       (图片/张沁斌  初审/于永昂 宋普文 复审/朱启迪  终审/胡海燕 于江傲)

 

上一条:校长阚云超同志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联系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河南省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论坛学术报告(六):大豆耐盐碱高效高产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

【关闭】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 Email:nxy@hist.edu.cn

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4033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