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管理队伍
  • 师资队伍
    • 双聘院士
    • 中原学者
    • 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
    • 教授
    • 副教授
    • 高级实验师
    • 教师名录
  • 学科专业
    • 专业简介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科研平台
    • 标志成果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建动态
    • 组织发展
  • 团学工作
    • 团委
    • 学生会
    • 团学活动
  • 校友风采
    • 优秀校友
  • 下载中心
    • 教学
    • 科研
    • 党建团学
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科研平台
>标志成果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科研平台
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2019年05月29日 11:23 (点击数:)

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是通过申报答辩评审,2014年由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财政厅认定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河南科技学院为牵头单位,整合了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新疆德佳科技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为协同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强强联合。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研究员担任。中心主任由王清连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由刘明久教授和孙俊良教授担任。中心现有全职固定人员7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4人,高级职称占64%,具有博士学位占76%。同时,中心还吸收和汇聚了国内外优秀专家作为外聘人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原学者2人。

中心以满足国家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发展、推动河南省生物育种技术进步和优良品种产业化、提升粮棉油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以保障国家粮棉安全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培育优异农作物新品种、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使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坚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中心建有大型智能温室、人工气候室等5000m2;作物抗性鉴定圃1000 m2;试验基地2000余亩,包括新疆长绒棉育种基地、太原抗寒性鉴定基地、新乡试验基地、广州赤霉病抗性鉴定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中心以选育利用杂交育种提高小麦产量、提高棉花早熟高产和适于盐碱滩涂种植的棉花种质、提高花生高油高油酸和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种质,主要开展BNS型杂交小麦创制与应用、棉花定向种质创新和花生优异种质创新与培育。

经牵头单位和协同单位的共同努力,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心在BNS型杂交小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的特优长绒棉新品系,填补了我国在纺高档纱用棉品种上的空白,推动了现代生物育种领域的原始创新;培育的百棉985连续两年在全国40个区试品种中产量第一;培育的高光效小麦百农4199、优质小麦百农207和玉米、棉花等新品种12个,累计推广种植达2610万亩, 直接转化经济效益2581万元,预期经济效益165亿元以上,实现河南小麦产量的跨越式提高,促进了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为保持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为国家粮、棉、油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8年5月24日,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河南农业大学谭金芳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河南科技学院牵头的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期末验收。专家组充分肯定了中心的建设成效,认为中心圆满完成了本期建设目标任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为保持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考核优秀。

 

上一条:河南省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

下一条:河南省粮食作物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中心

【关闭】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 Email:nxy@hist.edu.cn

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4033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