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管理队伍
  • 师资队伍
    • 双聘院士
    • 中原学者
    • 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
    • 教授
    • 副教授
    • 高级实验师
    • 教师名录
  • 学科专业
    • 专业简介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科研平台
    • 标志成果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建动态
    • 组织发展
  • 团学工作
    • 团委
    • 学生会
    • 团学活动
  • 校友风采
    • 优秀校友
  • 下载中心
    • 教学
    • 科研
    • 党建团学
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
>科研平台
>标志成果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科研团队
小麦科研创新团队
2019年05月29日 10:56 (点击数:)

河南科技学院的小麦科研工作起步于1949年,杂交育种起步于1958年,距今已有70年的研究历史。根据黄淮麦区生产需求,在品种选育方法创新、产量与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筛选出辉县红、平原50,培育并推广了百农221、百农3217、百农791、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9等一批高产品种,累计推广5亿多亩。其中百农3217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矮抗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队现有科研人员38名,教授5人、博士18人,分属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向。致力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优良品种。主要开展小麦常规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品质分析、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等研究工作。具有较完备的小麦优良性状组装与遗传调控、适应性仿真鉴定、品种时空定位等科研条件。2015年,科研团队被评为农业部“小麦育种科研创新团队”和“河南省小麦高光效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

茹振钢: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原学者,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主要团队成员

胡铁柱: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李淦:男,高级实验师,河南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主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

李小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小麦优异性状基因的检测定位和小麦新品种培育等工作。

董娜: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分子遗传与育种研究。

姜小苓: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品质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

冯素伟: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小麦高产高效形成的根群构型、小麦高光效机理、小麦抗酸碱胁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陈向东:男,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和抗病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丁位华: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高产栽培生理及生态安全定位方面的研究工作。

胡喜贵: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小麦品质育种及相关基因挖掘工作。

吴晓军: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加倍单倍体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王玉泉: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及基因组分析方面的工作。

张金龙: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与基因组分析工作。

金立桥: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小麦栽培与光合生理研究。

 

 

上一条:作物基因编辑团队

下一条: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

【关闭】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 Email:nxy@hist.edu.cn

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4033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