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注重创新、引领未来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挖掘、弘扬和传承好“百农精神”,农学院特别组织了“百农精神”大家谈活动。
学院精心组织和遴选了一支宣传队伍。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走进退休教师的家中,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对“百农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采访杨永光教授
杨永光教授将“百农精神”定义为百农人的奋斗精神,其核心在于“爱党为民,奋力拼搏”。他回忆起百泉农专时期,学校因资源有限,倡导半耕半读,即同学们上午上课,下午劳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学校同时号召同学们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不断学习中检验真知,正是这种坚持和拼搏,最终发展成了“百农”精神。杨教授勉励广大青年,要刻苦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人生站位,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展现个人的价值。
采访欧行奇教授
欧行奇教授说,他理解的“百农精神”的是“为人民服务好,为国家贡献多”。在“百农精神”引领下他坚持学农、爱农,真抓实干,不断传承、创新。他勉励同学们要时刻以身边老一代农业工作者为榜样,注重磨炼道德品质,培养优良作风,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要真正热爱农业,充分认识农业注重实践的特点,在校期间要多到田间地头来,在田间检验课堂学习成效,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多贡献。
采访陈翠玲教授
陈翠玲教授从她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她自1982年来到学校至今,见证了百泉农专老师齐心协力盖建的志气楼以及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在此传道授业解惑,悉心钻研事业,齐心协力建校的故事。她认为,“百农”精神是以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代百泉农人的努力中凝聚出来的,是河南科技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她认为,“百农精神”不仅是百农人自建校以来秉承的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勤奋学习,服务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包括了百农人对农业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采访王春虎教授
王春虎教授诠释“百农精神”为“生活向最艰苦的人学习,工作向最努力的人学习”,强调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乐于奉献的精神。他通过讲述自己开创学校玉米育种科研基础的经历,勉励广大科院青年学子要树立高远志向,吃苦耐劳,自信自强,以自身高质量成长,高质量赓续“百农”精神。他希望同学们时刻关注科研动向和社会发展方向,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精度提升,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
采访周岩教授
周岩教授认为“百农精神”蕴含着“传承、发展、见证、创新”的精髓,是河南科技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蕴藏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河南科技学院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科研经验,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和汗水,薪火相传不断鼓舞着下一代青年人继续奋斗。她勉励同学们要以老一代百农人为楷模,不断提升自我,追求进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同时不断丰富“百农”精神的内涵,为学校农业精神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百农精神”的深远意义。老一辈农业人在艰苦条件下凭借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坚守教学与科研岗位,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学校办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百农精神”大家谈活动的范围和深度,通过多种渠道联系校内外校友,尤其是在教育、科研、企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校友,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感悟: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百农精神”,面对挑战与机遇时如何保持初心与使命。这些校友的经验与智慧,将成为在校师生的宝贵财富,激励大家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进取,勇攀高峰。
(图片/张沁斌 初审/张沁斌 崔会婷 复审/杨文平 终审/于江傲)
上一条: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华中农业大学苏超教授应邀到农学院作学术报告
【关闭】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 Email:nxy@hist.edu.cn
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4033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