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管理队伍
  • 师资队伍
    • 双聘院士
    • 中原学者
    • 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
    • 教授
    • 副教授
    • 高级实验师
    • 教师名录
  • 学科专业
    • 专业简介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科研平台
    • 标志成果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党建动态
    • 组织发展
  • 团学工作
    • 团委
    • 学生会
    • 团学活动
  • 校友风采
    • 优秀校友
  • 下载中心
    • 教学
    • 科研
    • 党建团学
学院新闻
>教学动态
>科研动态
>社会服务
>团学风采
>就业信息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科研育种保粮安 立德树人铸师魂——茹振钢
2022年04月11日 11:42 (点击数:)

一张被四季风吹得黑黝黝的面庞和一副厚重的眼镜是他的标志,在风霜寒暑的田间地头与麦子“促膝而谈”。用40多年的春华秋实,忘我地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培育出了一代代小麦良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增产效益300多亿元,甘做小麦筑基人,为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就是河南省优秀专家茹振钢,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十九大代表、中原学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茹振钢在认真完成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同时,惜时如金,克服多种困难,积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从教40年来,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科研硕果累累。

在茹振钢心里,育种是他的事业,种子是他的“心物”。为了收获金色的梦想,每天天刚亮就看见他在试验地,天黑时他还得再看一遍他的“心物”;他经常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地手工脱粒。

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田野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茹振钢对小麦如痴如醉,几乎没有过年过节的概念:春节正是到实验田里观察和鉴定小麦抗冻性、抗旱性的好时机,五一前后正值小麦杂交授粉的紧要关头,国庆节刚好又到小麦播种的时候了!一年又一年,茹振钢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

茹振钢的成功,源于他不怕失败、不言放弃、坚守初心意志力。搞科研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茹振钢说:“育种工作是枯燥的、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机械式反复,一个新品种从开始选育直至大面积示范推广,需要经过十年如一日的磨砺。”40年来,他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99等小麦新品种。特别是近些年培育推广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以其“高产、稳产、抗倒、抗冻、抗病、品质好”的优异表现赢得各界人士和农民朋友的称赞,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七省大面积推广,是河南实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主力品种,也是国家小麦生产的支柱品种,被誉为“黄淮第一麦”。他还因此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30年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大众,确保农民用上放心优质种子。团队的育种目标也要不断满足消费新需求,不仅要让人们吃的饱、吃的好、还要吃出健康来。高光效小麦新品种百农4199已经通过国家审定。百农4199产量高、效益好,品质优、风味好,正契合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提高农业供给质量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具有35种香气物质,能让人吃出幸福感、吃出自豪感、吃出妈妈的味道来。

在茹振钢身上,不仅体现着精深的学术造诣、灵活的教学风格、高超的科研智慧,而且彰显着勇于担当的品格和春风化雨的高尚师德。三尺讲台上,茹振钢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充满激情。语言风趣、幽默,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愿意听,乐于听。他的研究生如是评价:“茹老师讲课的魅力在于深入浅出,能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比喻表达出来。”他的本科生说:“茹老师讲课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听茹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能不自觉地被茹老师的激情所吸引。”

茹振钢喜欢用一种崭新视角看待师生关系。在他看来,当代的大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富有想象力,很有活力,老师在许多方面不如学生。所以,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不要以“师长”自居,而应学会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学生,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成就欲,不要挫伤他的积极性;要融入学生之中,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哭,与学生一起笑,引导他们在哭和笑中成长。“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支柱,做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茹振钢说。

在学生心中,茹教授就像家长、父母,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在学业上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他总是启发学生,搞科研要打开思路,“就像水滴到石头上,向不同的方向扩散”,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允许学生狂想,不设禁区,作业是70%必须完成,留下30%自由发挥能量;他不拘一格培养人,激励学生树大志向成大才,想干大事,愿干大事,能干大事。生活上,他处处关心爱护学生,看到博士生为配偶的工作犯愁,他尽力想办法帮助解决。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确实找到了一位发自内心喜欢、敬重的专业导师,来到了一个团结和谐的研究群体。在这样的环境激励下,这些学生无不学有所成。茹教授已经指导培养了一批批本科生、硕士生,很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他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演绎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用学识、责任、激情和汗水彰显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内涵。

在茹振钢看来,育种行业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培育骨干亲本比培育一个品种重要,培养一个人才比培育骨干亲本更重要。优秀的人才,才是我们种业最为重要的超级芯片。”

现在,茹振钢的研究团队拥有涉及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42名,包括6名教授、18名博士,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队伍。“现在这个团队,是一支有思想、有战斗力、有牺牲精神、有创造力的团队,是我们实现小麦育种突破的希望。”茹振钢自豪地说,“我们要牢牢掌握小麦话语权,把中国人的‘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

执着坚守梦成真。茹振钢率领他的团队,带着探索未知的坚定决心,继续醉心于小麦育种,一次次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一次次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用行动捍卫了一个育种家和高校教师应有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理想。

痴心育种,科研硕果累累

立德树人,爱心彰显师德

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初审/朱启迪 复审/胡海燕 终审/刘明久)  

上一条:生命科技学院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下一条:生命科技学院举办“专家学术大讲堂”活动

【关闭】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 Email:nxy@hist.edu.cn

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40337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