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振钢:男,1958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小麦技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原学者”、“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技术创新先进个人”、“河南省百项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和“河南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工作30余年来一直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带领团队在小麦高产育种、高光效育种、新核型育种和杂交小麦育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9等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亿元。主持的项目“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抗病虫高产小麦‘豫麦54’的综合研究与推广利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Euphytica、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以参编作者出版的著作2部。 |
胡铁柱:小麦中心主任,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00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现在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四),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项目号31371624;3167168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子课题任务1项(2016YFD0100402),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项目号122102110220)。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参加培育小麦新品种2个,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李淦:小麦品种创新研究室主任,男,1978年生于固始县,高级实验师。曾获河南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河南科技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从事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近20年,作为茹振钢教授的助手,协助培育和推广了百农矮抗58、百农4199、百农160和百农418等一系列高产广适优质小麦新品种。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河南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8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优秀团队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
李小军:男,1977年生,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小麦优异性状基因检测定位和小麦新品种培育等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产量构成因子相关单元型区段解析”、河南省科技攻关“小麦-长穗偃麦草抗白粉病异源种质创制其遗传分析”,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在PLoS ONE、Crop and Pasture Science、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和西北植物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副主编撰写《种子生物学理论与研究进展》著作1部,参编《遗传学》教材1部。 |
董娜:小麦遗传调控研究室主任,女,1979年生,河南沁阳人,博士,副教授。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小麦分子遗传与育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和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等5项,参加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在Functional and Integrated Genomics、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作物育种学总论》和《遗传学》教材2部。 |
姜小苓:女,1982年生,博士,副教授。2010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小麦品质育种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重大专项和河南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在《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Genetics》、《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4部;获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 |
冯素伟:女,1978年生,山东农业大学博士,2006年至今任职于我校生命科技学院。在小麦中心主要负责小麦高产高效形成的根群构型、小麦高光效机理、小麦抗酸碱胁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小麦生态定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参与百农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9的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 论文1篇,主持教育厅攻关课题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曾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4名)、2015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第5名)。 |
陈向东:男,1982年生,中共党员,博士,讲师,硕士导师,出站博士后,新西兰梅西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现任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农学系主任;承担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学等课程教学工作,获校优秀教师、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和抗病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等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7篇,参编英文著作1部。获2015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第9名)。 |
丁位华:小麦生态定位研究室主任,男,1979年生,中共党员,201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河南大学生物学博士后(出站),目前主要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小麦新品种高产栽培生理及生态安全定位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持有教育厅“水氮限量供给下半冬性高产小麦水肥运筹规律研究”、“小麦-玉米节能减投全年增产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科技厅科技攻关“ “百农419”小麦品种高光效生理机能研究”以及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项目“小麦颖壳显微结构和PEPC活性与穗部光合能力关系研究及新品种(系)的创制”等省级项目,参与“基于群体茎秆临界弯矩的小麦抗倒伏风速预测理论模型”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教学方面,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学概论及农业科学技术概论等教学工作。共获得成果鉴定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著作2部,并在国内核心学术杂志及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 |
胡喜贵: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沧县人,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2009年)、农学博士(2013年)学位;2013年8月至今,在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任教,主要承担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法规等课程教学工作,荣获2017-2018学年“优秀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科技学院人才引进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获得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目前,主要从事小麦品质育种及相关基因挖掘工作。 |
吴晓军:男,汉族,38岁,博士,讲师。2014年7月以来就职于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201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主持有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太谷核显性不育基因在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中的利用研究”,河南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小麦DH群体构建与杂交小麦优势形成规律研究”等。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Euphytica、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加倍单倍体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
王玉泉:男,1983年生,博士,讲师。2014-至今,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任教。2014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获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工作与学习期间,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计划“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农业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研究工作,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等项目。在Journal of Integrate Plant Biology、PLoS One等杂志发表发表SCI论文5篇。目前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及基因组分析方面的工作。 |
张金龙:男,博士,讲师。2016年9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2017年6月到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参加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与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授权专利两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
金立桥:男,博士,河南科技学院,讲师。1989年6月出生,2017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主要从事小麦光合栽培生理相关研究和光合生理生态基础理论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在Chemosphere、植物生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方向:小麦栽培与光合生理。E-mail: myjinliqiao#163.com |